什么是逆向思维?举几个逆向思维的例子,让你脑洞大开!
逆向思维法是为了实现一种创新或解决由于传统思想难以解决的某个问题,而采用反向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表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个体的逆向思维能力,对全面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脑思维是指向性的,它有正反之分,因此出现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态。

正反思维和逆向思维只是相对的,一般认为正向思维是沿着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路线来思考,反向思维是指背离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考。
正逆思维源于事物的指向性,客观世界有逆反之物,因事物的正反,才产生思维的正反,这两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实践中也有许多实例,对某些问题利用积极思维很难找到正确答案,一旦运用反向思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指出反向思维是一种摆脱传统思维束缚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什么是逆向思维?举几个逆向思维的例子,让你脑洞大开!
一、结果倒推法
网流传了一段,不知道真假,但可作为事例用倒推法。有一次,一辆空罐车被某地交通警察拦住。说是超载,把车拖到交警大队后,还让车主交罚款。
业主说,我这是一辆空车啊,可交警不管,直接开单。之后,车主到局里交了一万多元的罚单,连带的几百块停车费和二千拖车费。交通警察说,车子就可以开了。
可是,车主却不离开,让交警赔他一车油。车主就将交警大队告上法庭。这场官司最终还是胜诉。交通警察大队赔了一百二十万的油。法院里,车主出示的主要证据,有交通警察开的超限罚单、罚款收据,还有现场取车时的照片。
业主说:“罚单写得很清楚,我是超载扣车,为什么我取车时油没了?”一车油哪去了?这种情况下,超负荷罚款就是后果。
这一结果虽是错误的,但车主却以“正确”的结果来看待,然后倒出“油没了”的结论。它确实非常巧妙。
二、方位逆向法
有一位从事房地产保险销售的行家,专长于珠宝业的财产保险。
业界应该都知道,该行业的偷窃风险极高,所以但凡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都亏本了。所以,没人敢在这个行业里做生意。
然而,这个朋友却把风控做得很好,几乎没有出错。之后,我征求了他的意见,才发现这也是一种反作用力的运用。
先找到几名已经被判刑的偷窃珠宝的人,然后才知道哪种珠宝店比较容易被偷。那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防范措施,风险就会被化解。
而方位逆向法,就是找出与之相对的方向,例如:入→出、进→退、上→下、前→后、头→尾…一般人想做珠宝行业的业务,无外乎站在保险公司或商店的角度,思考怎样“守”才能把风险减至最小;而这个朋友,却是站在盗窃者的角度,思考如何“攻打”,反过来说,布控防盗。
三、 缺点逆转法
思辨中蕴含着一种哲理:凡事有好坏,不同角度,折射的是不一样的景象。
在美国有一种浓度很高的番茄酱。这种和市场上的番茄酱不一样,让家庭妇女使用很不方便,而且前景不好。起初,该公司希望重新调整配方,降低浓度。之后,开了个会,大家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
他们中的一个人说:“我们这一缺点可能也是个好东西吗?”每个人立刻意识到:浓度高恰恰能证明番茄成分足,这是一大优势啊。
因此,他们改变了策略,集中于这一特征,宣传也改为:“天然的味道,不加水。”这样的话,和其它的番茄酱是很明显的区别。广告业使产品家喻户晓,销售额位居第一。
因此,没有什么绝对的缺点。不管是产品,还是个人,你可以想一想,可否通过“缺点”,将竞争对象区分开来,从而逆袭。
三. 塑造因果关系
在早期形成了因果关系的印度,出身较好的妇女习惯于戴大檐帽,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不过,这些女士们即使去看电影,也不会摘下帽子,这自然阻挡了后面观众的视线。
尽管电影院宣布要求女士摘下帽子,但作出回应的人却是。随后电影院的经理想到了一个方法。公映前,荧屏上出现一条告示:本院为照顾年老而生病的女性,可准许她们像往常一样戴帽子,在看电影时不用摘。
通知一出,所有的女客人都摘下了帽子。要知道,人类对因果尤其敏感。前一位女士戴帽子的原因是:我是贵妇,所以要戴帽子。管理人员将因果关系改为——因为你年老时生病了,所以你得戴帽子。这样,反而让女士们排挤,自然也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