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生家庭?如何理解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一、我们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原生家庭是一张网,新生命会降落在这个网上,这张网既承托保护孩子,为其抵御外部的风险,同时也束缚和限制着孩子。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二、影响我们生命状态的5大維度
族群文化:
比如中国,有很多其独有的基本文化底蕴,儒家思想等,而对于基督教、犹太民族等,他们族群的背景故事又和我们的背景完全不一一样, 这种差异会带来基础的影响,就像底座一般,是比较难感受的。
文明科技程度:
比如00后是天生的互联网原住民,对互联网天然熟悉,而相比70后80后时期,科技的不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再比如会用火的族群跟不会用火的族群,他们的文明程度就不一-样, 但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不能说是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这种影响它就在那,好坏取决于你对它的接受程度以
及你是怎样看待它的。
时代属性:
我们在什么时代出生(80年代或90年代或其他),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状态。家庭系统格局:出生顺序不同,接受到的投射不同,我们无意识承担了不同的角色,接受到的能量不同,我们落在网的不同位置决定了我们不同的个性模式,如果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经历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状态。
生物角度:
从生物的角度来看,人类拥有人类特有的优势和限制,人类有他们特有的才能和疾病,他们特定能看到的颜色,嗅觉、听觉等,这些都受限于人类的DNA,我们不可能生活在- – 个客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这样的方式玩这场游戏。

三、我们感知到的模式与限制有哪些?
孩子接受父母的投射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样,父母也无法不把自己的世界观和对世界的感觉投射给孩子,无论他们愿不愿意,他们底层拥有的那些感觉都会被无意识投射出去。所有的限制里都会有资源,所有的资源都会带来混乱,但是局限、限制、风险和机会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借由父母,也就是我们的养育者来认知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因为当你刚来到这个世界,你没有参照物和标准的时候,你无法做判断,无法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要选什么。
父母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感受:父母总会不可避免把他们的恐慌、无力感担心投射给我,我感觉到不被信任,不被肯定。
四、面对限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成长?
(1)看清我们的模式与资源
父母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物本能、天赋和智慧让我们学会适应这个环境。
因此我们在第一阶段会发展出某种特定的人格模式。比如父母偏指责严厉,我们就会懂得讨好、很乖很自律,让自己优秀,这是生存模式让我们发展出的能力。
我们发展出来的生存模式会给自己带来有形与无形的资源。
但在某个阶段,原本对我们有价值的生存模式会变成某种限制,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压抑、疲惫、不开心,内心产生巨大的无意义感、空虚感。
(2)抽离宝宝的角色,成为一个成年人,重构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我们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受害者的模式,是因为我们在内心始终渴望做爸妈的宝宝.如果你已经成年,却还期待从父母那里得到补给,从某种程度代表你依然还站在宝宝和爸爸妈妈关系的位置,而不是进入到一个成年人和另外两个成年人关系的位置。
当你真的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对于父母的认知不一样,你就不会天然的觉得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父母并不是他们的第一身份,人才是他们的第一身份。你要从宝宝的角色中抽离出来,不再以孩子的身份对待你的父母。
你应该降低你对父母的期待,给他们平等的成年人之间可能性的信心,明白他们会有很多模式和局限。当我们不愿意抽离宝宝的身份,希望父母满足我的期待时,说明你不想像一-个成年人样去自我满足、自我调整和面对。那么如果你从父母这里得不到,就很容易把对父母的高期待转向其他的人,而这些都归因于你只想做个孩子。

(3)放下对父母的谴责和期待。
当你放下试图改造父母的意图时,你会发现你和父母的关系会有巨大的跃迁。你可以平和清晰地把你的期待和需要表达出来。当你带着很强烈的情绪去表达你的需要时,对方收到更多的是你的情绪,对方感觉到自己被攻击了就会防御或反击、或者愧疚感。
当一个人对你产生愧疚感时,他对你的亲密感就消失了,因为这两种情绪能量只能取其一,他可能会做一些对你好的事,但这些都是为了填补愧疚感而做的补偿。
让你的父母有能力是你的责任,如果你的父母不会,你可以教你的父母。
五、独立
重新调整我们和父母关系的第一步,是真正成为一个身心一致的成年人,为自己的行为和想要的东西负全责,你可以选择承接认同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匮乏感,但是你是有选择权的,你也可以选择松动它。
如果我们不愿意去成长、面对生活中那些该去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会无意识去原生家庭找原因。我们需要立足当下,重新做一个新的决定。